生活環境系簡介
生活環境系是一門研究日常生活及其周圍環境的學科,旨在通過創造豐富多彩的生活,構建幸福的社會。我們的生活由多種因素組成,這些因素也是學科研究的核心。生活環境系設有四個專業,圍繞生活的不同領域開展教育與研究,分別是:探討科學「飲食」的食物營養學,綜合學習「身心健康」的身心健康學,以「舒適安全的家」為目標的住環境學,以及利用「人文社會學與資訊通信技術解決社會問題」的文化情報學。每個專業招收30至40名學生,由10至19名教師組成的小型教學團隊授課。教師均為各自領域的專家,注重學生成長。除了課堂學習,學生還可通過參與研究會、實習及實踐演習等形式,充分挖掘潛力,為未來做好準備。奈良是一座靜謐而充滿文化底蘊的城市,擁有豐富的歷史遺產,適合學習與生活。從這裡出發,前往大阪或京都也十分便利,拓展了學生的活動範圍。在寧靜的奈良學習,不僅能專注提升自我,更能為未來的夢想奠定基礎。
奈良女子大學是日本知名的國立女子大學,被日本人親切地稱為「奈良女」。學校位於奈良市中心,毗鄰熱鬧的商業街,同時環繞著歷史文化遺產。從生活環境系的教學樓,可以遠眺世界文化遺產東大寺的屋頂。校園環境優美,建築古樸,百年紀念館四季風景如畫,距離近鐵奈良站步行僅需約5分鐘,交通十分便利。學校設有文學院、理學院和生活環境學院三大學院,以及研究生院的人類文化研究系。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這裡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和成長平台。校園內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在這裡,你可以自由交流、結識朋友,了解多元文化。學校還定期舉辦參觀旅遊等國際活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日本文化。留學生宿舍設施齊全,租金實惠,大學食堂物美價廉,菜品豐富。奈良女子大學的教師熱情敬業,關心學生的成長。留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會提供耐心指導。在這片充滿機會與溫暖的土地上,你不僅能完成學業、實現留學夢想,更能書寫屬於你的青春篇章!
各專業的介紹
食物營養學專業
健康富裕的生活是人類共同的願望,而深入了解與食物相關的科學知識對實現這一目標至關重要。在食物營養學專業,我們致力於培養食物與營養領域的未來領袖和專家。通過研究與教育,探討如何利用身邊的食物改善人們的健康,預防疾病,並從生命科學的角度深入了解食物的營養性、功能性、安全性及口味偏好等多方面內容。研究範圍涵蓋從微觀的化學物質(如DNA、蛋白質、脂質、維生素等)和細胞層面,到宏觀的個體健康及群體營養等多領域。此外,我們還開設了多種職業導向的課程,包括管理營養師、營養教師、初高中家庭科教師、食品衛生監督員及管理者的資格培訓。學生們有機會在醫院、學校和保健所等場所參加實習,獲得實踐經驗,確保理論與實際應用的無縫結合。
身心健康學專業
本專業網址
身心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礎,而促進身心健康也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課題。為此,生活環境系的生活健康學專業不僅在生理學和人因工程等自然科學領域進行研究和教育,還於2014年新增了體育健康科學和臨床心理學領域,設立了專注於精神與身體健康綜合研究的「身心健康學專業」。本專業旨在幫助每個人理解並實現健康的生活狀態。在這裡,學生將系統學習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如何影響身心健康。通過廣泛的課程內容,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健康生活所需的環境與習慣的科學依據,還能培養以科學思維為基礎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個人和社會的健康生活提供實踐支持。
住環境學專業
住環境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旨在創造既安全、舒適,又能與自然環境共生的居住環境。本專業從室內裝飾和住宅設計出發,延伸到近鄰環境、風景、社區乃至城市的廣泛領域,探索這些空間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並研究如何規劃、設計、維護和管理這些環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面臨少子高齡化、高度資訊化、性別平等參與、多樣化家庭形態等挑戰。同時,伴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迅速變化。本專業緊跟這些趨勢,精準把握新型居住生活的需求,培養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我們的目標是通過教育與研究,培養出具備全局視野、深刻洞察力以及實踐能力的住環境領域專家。他們將掌握規劃、設計、管理及改善居住環境的核心技能,成為各自領域的領導者,為未來的社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文化情報學專業
文化情報學專業致力於通過跨學科學習,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資訊通信技術相結合,培養新一代女性領袖。本專業以研究日常生活的複雜性為基礎,關注關鍵社會問題的解決,並推動文化創新與知識價值的創造。本專業以兩大核心目標為方向:一是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如可持續發展目標
SDGs 所體現),二是推動日常生活的數位化,以引領 Society 5.0
時代的到來。通過整合文理學科知識,學生將在理論與實踐中靈活運用技能,成長為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我們的願景是構建一個尊重人類與環境價值的數位化社會,通過跨領域協作,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就讀學生人數
就讀於生活環境學院的中國/台灣籍學生人數如下。(截至2024年10月1日)
- ?大學部:3名
- ?博士前期課程(碩士):7名
- ?博士後期課程(博士):9名